顶花黄瓜到底是自然天成还是人造产物,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有媒体明察暗访质疑顶花黄瓜是激素催生的产物,担心危及人们的食品安全。只是这些调查都无一例外地拖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尾巴没有一个明确结论,有专家表示,不能单纯以花来判断黄瓜是否有害;也有相关部门表示,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难以对顶花黄瓜的安全性下结论。于是,顶花黄瓜安全与否成了一宗“悬案”。
这个“悬案”还要悬多久?不好说。其实媒体也罢,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也好,他们始终不能成为最权威的发言人,因为他们无权对顶花黄瓜进行相关检测,得出结论,公布结果。而有这些权利与义务的农业、食品安全、质监等部门此时却又退避三舍,无所作为。这情景让人想起当年的三聚氰胺奶粉,早有人举报,却一直无人追究,直到最后出人命了,才火上房般地启动紧急预案,亡羊补牢。难道说不逼到“紧急”的份儿上,就没人“着急”不成?
许多的悲剧始于萌芽,许多的悲剧源于对萌芽的漠视。顶花黄瓜或许是个萌芽,为什么不能早早地给大家一个说法?如果顶花黄瓜是清白的,就早早地还它以公道,还老百姓以清静与放心。如果它果真有问题,就一查到底,防患于未然,还百姓以安全与舒心。然而,想要这样一个明确的说法似乎并不容易。笔者注意到,每当遭遇食品安全质疑,总会同时遭遇检测障碍。说法很多,要么是不具备相关的检测手段,要么是检测费用太高等等。奇怪的是,一旦因小失大、小苗头酿成大祸害,上级部门拍案而起愤而问责时,手段也有了,费用也足了,只是损失再也无法挽回。
看来,手段与费用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还在于相关部门的责任心,在于他们是否有勇于担当、穷究问题本质、不查个水落石出不罢休的精神。如果没有,那么面对顶花黄瓜,人们就只能像专家、网友建议的那样不吃。但这种掩耳盗铃的鸵鸟战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