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一大早,南宁沃尔玛超市直接下到地头收购了2550公斤黄瓜;利客隆超市近期一直主动去合浦等地收购黄瓜、四季豆等滞销瓜果蔬菜;北京华联、南城百货等多家超市,也纷纷奔赴田间地头……可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爱心行动。在出现蔬菜滞销时,类似自发的“农超对接”到底能解决多大的问题?为促进蔬菜销售,农民朋友和当地政府又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
各超市纷纷“抛绣球”
当日一大早,记者跟随沃尔玛超市采购员,来到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兴贤村的黄瓜地里。超市事务经理谢肖玲已提前和石埠街道办负责人打了招呼,所以收购车辆一到达,就有村民陆续从地里挑来黄瓜一一过地秤。由于天一直下着大雨,田间地面十分泥泞,不方便采摘,原计划5000公斤的收购量没能达到,只收了2550公斤。这些黄瓜在经过农药残留检测后,下午1时摆上货架,2个小时不到就全部卖完。
4月28日,利客隆超市采购人员来到合浦石康镇夏佳塘、三角塘一带,这里的的代收点里,四季豆堆成了小山,当地经纪人陈炳清说,今年的四季豆特别难卖,已经采摘10多天了,才卖掉一半,以往这个时间,都差不多卖完了。陈炳清带着利客隆超市的员工们到田地里看过后,利客隆超市业务中心采购总监助理张国冰立刻决定向农民收购四季豆和青瓜,
张国冰说,这已是他们第二次来到这里。该超市很早之前就从农民手里直接收购蔬菜,几天前他们了解到夏佳塘、三角塘一带的茄子滞销,还特意联系了当地的经纪人,采购了一批茄子。
此外,北京华联、南城百货、华润万家等超市,近日得知蔬菜滞销的问题后,也纷纷到南宁石埠、江西镇、横县等地收青瓜、四季豆、大白菜等滞销蔬菜。
“农超对接”成爱心行动?
5月3日,“五一”长假后的第一天上班,南宁市商务部门便给几大超市打去电话,希望他们能伸出援手,直接到种植基地收购当季滞销农产品,为农民朋友解个难。据记者了解,严格意义上的农超对接是由政府扶持的,有一定的财政资金做支撑,目前像利客隆超市、沃尔玛超市这种直接到农村收购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农超对接,因为他们不赚钱或者亏本,仅仅属于企业自己的善举,算是一种爱心行为(当然,超市赚来的人气或可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以沃尔玛超市5月3日采购的黄瓜为例, 收购价为0.56元/公斤,拉回超市后的售价为每公斤0.8元。这当中的差价除去运费和税金,根本不赚钱,细算起来还倒贴了人工费和损耗。谢肖玲说:“我们有比较好的销售平台,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但能帮多少算多少。”
利客隆超市采购部(蔬果采购)经理梁华喜为记者列了一组数据,这4个品种都是直接从农民手里采购的(每公斤/元):黄瓜收购价0.6,超市售价1.16;四季豆收购价1.4,超市售价1.96;大葱收购价为1,超市售价1.18;红萝卜收购价1.2,超市售价1.56。“除去所有费用后,根本不赚钱,有的甚至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民缓和‘卖难’问题。”
梁华喜说,这段时间以来,利客隆超市都在石埠街道办老口村三民坡采购黄瓜和四季豆,每天采购的数量黄瓜3000公斤、四季豆1500公斤。目前在销售的100多种瓜果蔬菜中,黄瓜的进货量排在第2位,销量排在前5位,但销售总金额却排在后面,因为单价太低。“看到产地黄瓜上市的量比较大,超市决定从5月5日起,将每天的收购量提高到1万公斤以上,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购买,将每公斤黄瓜售价降到0.56元。”
蔬菜不能“捂” 再贱都得卖
虽然有诸多超市的“关照”,但并不能根本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例如利客隆超市每天在石埠老口村三民坡采购的3000公斤黄瓜,仅是该坡黄瓜上市量的十分之一。农民是“看天吃饭”的,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打乱了农产品原有的上市秩序。据石埠街道办农业服务站副站长曹解凤介绍,往年石埠的黄瓜在4月初就开始上市了,今年起码推迟了20天。去年刚采摘时最高每公斤可以卖到4元,最低时候的售价也在1元以上,来自广东、上海、云南等地的客商纷纷来抢购。
今年形势大不一样,黄瓜前几天刚采摘时的售价最高每公斤为1.4元,之后每天跌一点,5月2日每公斤跌到了0.3元。曹解凤告诉记者:“由于农资人工等成本上涨,每公斤黄瓜至少卖到1.6元才能平本。如果价格仍旧上不来,可能部分农民会将黄瓜苗拔掉,改种其他农作物了。”
今年56岁的张贵华告诉记者,他种黄瓜20多年了,今年黄瓜产量不错,但卖的价钱却是最低的。虽然售价不高,但这位老人说:“有人能来收购,黄瓜不烂在地里,已经很不错了。”
记者采访时无意中听到一件令人感伤的事:有村民摘了一车黄瓜后当天没有卖出,就自己拉到南宁市去卖,结果仍然没有卖掉,只得拉回来,放了一天后不新鲜了,只好喂猪。瓜果蔬菜不比其它商品,一到季节必须要销售,所以只要有人来收购,哪怕价格再低,农民都会卖。5月3日当天,虽然一直下着雨,记者还是看到不少农民穿着雨鞋、雨衣采摘黄瓜,然后踩着泞泥的路挑到收购点。一位姓罗的村民说:“能卖出一点就少亏一点。”
菜农需转变销售观念
有人来收购就去采摘,无人或少人来收购就任其烂在地里,这只是农民最原始、最本能的举动。对于农作物的种植,他们是一把熟手,但对于如何将自己的农产品顺利地变成钞票,不管是农民还是当地政府,可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可惜了,虽然一些茄瓜现在还没有成熟,但是从茄瓜的长势来看,很多已不符合超市的要求了。”张国冰仔细看过合浦夏佳塘、三角塘的田地里的茄瓜说,农民种植蔬菜虽然已有多年经验,但是还无法做到大面积符合超市的销售标准,他们得经过挑选,才能收购产品上架销售,而挑剩下的卖相不好的蔬菜,农民要么拿去卖给一些养殖户,要么就很难处理了。
南城百货采购部负责人农先生说,他们通过和农户对接发现,有些蔬菜超市想多要些,菜农又没有,有些蔬菜超市要不了那么多,可菜农们偏偏又种了很多,这也让他们很头痛。现在,他们都在计划直接和农民们签协议、做方案,让菜农们按照他们的要求和面积种植,满足超市的要求。
“菜农们也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一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说,很多菜农都是看重产量,并不重质量和卖相。如果农民能够在半个月前,茄子较小的时候“狠心”摘下来卖的话,不仅可以卖得上价格,也不会滞销。“但是农民都舍不得,都盼着它长大,再卖个好价钱。”
政府应搭建信息平台
南宁华润万家商品部生鲜商品经理喻召欣说,从这几年直接和农户打交道的经验来看,最让他们困惑的是农户太分散。他认为,要真正地解决问题,须尽快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转为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产,让农业合作社更专业地发挥作用,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实现“大生产、大流通”。
“这就需要建立专业的蔬菜基地,专门进行配送。”张国冰说,像国外一些国家由于蔬菜规模化生产程度高,生产者多和经营者直接对接,而中国的超市与农户对接,多是通过农村经纪人或农村合作社来“搭桥”,总觉得少了一点直接和顺畅。
“现在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很不对等。”南城百货采购部负责人农先生说,他们很想知道哪里有什么品种的蔬菜卖不出去,但都得在媒体报道后,才获知这一信息。而且很多菜农对种什么、往哪卖一片茫然,大多是凭经验,跟着感觉走。他觉得,政府应为农民搭建信息平台,收集关于全国蔬菜产销的信息,分析并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避免盲目生产带来的浪费,保护农民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