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一起菜农因无法承受低菜价而绝望自杀的新闻事件,将人们对蔬菜价格的关注推向高潮。“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蔬菜价格陷入这样的怪圈?在社会各界的讨论中,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涉农媒体的声音最为特殊。在其关注背后透露出的些许无奈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菜贱伤农’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农村大众》总编室主任王德贞感言,虽然媒体在报道“菜贱伤农”的现象时不遗余力,努力帮助农民呐喊,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任重道远,这其中既需要媒体的力量,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以及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三农’媒体不要试图去做农民的救世主,媒体报道的信息只能影响一小部分农民,如果对农民的影响太大,媒体反而是在左右市场,而这恰恰违背了市场规律。”
关注菜农
及时喊出田间之苦
1斤芹菜只卖5分钱、卷心菜无人收购只能烂在田里……今年3月以来,部分蔬菜价格暴跌甚至滞销,让不少菜农叫苦连天;而在零售市场,市民们却直呼蔬菜价格并不便宜。这一低一高的价格怪相,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个别地方蔬菜滞销的情况每年都会出现,但今年涉及的范围更广、情况更为严重,其中最严重的地方包括山东、河南、山西以及南方部分地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媒体,与农民联系更为紧密的涉农报刊对这一形势关注更早。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早在3月22日,《河北农民报》就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菜农直接把菜倒进河沟里》一文,在第一时间对菜农所面临的困境予以关注。该报道称,记者3月16日在中国蔬菜之乡——邯郸市永年县了解到,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蔬菜价格持续走低。在叶类蔬菜本该收获的旺季,亏本的阴影却笼罩在菜农心头,很多菜农甚至不惜将菜直接倒进河沟。4月19日,《河北农民报》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再次聚焦菜农现状,刊发报道《不卖菜苦,卖了菜哭》,提出菜农面对惨淡市场的3个期盼。
山东是蔬菜生产的大省。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旗下的《农村大众》也紧跟蔬菜市场的动向,在4月14日和18日连续刊登《春白菜,赔惨了》、《章丘春葱遭遇倒春寒》等报道。在广东省,《南方农村报》也在4月15日~16日派记者走访田间进行调查,并报道“多种蔬菜田间收购价暴跌,部分蔬菜春节后一直低位运行,有的甚至滞销。但在广州的农贸市场,同等质量、规格的蔬菜比田间收购价整整高出5倍~10倍不等,而且田间菜价越低,流通至终端上涨的倍数越高。”报道直言,政府采取措施平抑菜价,却没有在菜价异常低迷时出台保证菜农效益的措施,调控这杆秤有明显倾斜。这篇题为《零售价高企国家调控,田头价暴跌少人关心》的报道,被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多家网站转载,网友评论超过2000条。
在山东菜农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对“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这个价格怪相的新一轮关注和热议之后,涉农媒体纷纷对此进行跟踪报道,并邀请专家学者分析市场、寻找从田间到饭桌的巨额幅度差流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建议,对广大菜农进行引导。比如,《农村大众》4月21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对这一事件予以关注,邀请省内农业专家出谋划策,分析全国蔬菜价格走势、创出新高的CPI数据,并对寿光为防止“菜贱伤农”采取的尝试性措施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菜农实施的保护政策进行报道。5月5日,《南方农村报》重磅推出《还有哪些流通环节可压缩?》,文章分析指出,在流通环节有很多隐性成本有待压缩,而将批发农贸市场向公益性方向倾斜,可相应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同时,《南方农村报》在其旗下的南方农资论坛、南方农村报网上开辟专栏,并在博客、微博上对相关报道进行转载传播,吸引网友建言献策。
红火之际
曾对风险做出预警
“菜贱伤农”不是第一次出现,种植面积扩大、蔬菜价格暴跌、农民增产减收也并非完全在预料之外。在去年蔬菜领涨农产品价格之际,“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一度耳熟能详,登上各大媒体的重要时段和版面。面对当时田间蔬菜价格的一路飘红,很多涉农媒体不是简单地报道现象,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作出预警。
比如,2010年5月8日,《南方农村报》刊发题为《农产品全面涨价,通胀或已悄然而至》的报道,搜集2009年和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及广州菜篮子价格,用数据证实蔬菜领涨,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同时,通过采访多位流通商证实“游资炒作并非空穴来风”,并邀请行业专家分析指出,农产品价格上涨必定推高CPI,通货膨胀已成定局,而炒作者极有可能蚕食掉农户的利益,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
针对农产品自由贸易中的囤积、涨价等游资炒作行为可能导致的农产品价格风险,《南方农村报》于2010年5月29日刊发深度报道《严查农产品投机,有手段无依据》,指出在现行法律法规下,要想严惩农产品炒作者,政府部门陷入“有手段无依据”的尴尬境地,成为最早将“炒作”、“菜价”、“通胀”3个关键词综合起来报道的媒体之一。《农村大众》在去年年初以《大路菜一夜跻身“贵族蔬菜”》为题,对蔬菜价格的飙升予以关注;去年秋天,该报又曾策划推出《丰收之后看流通》,对农产品在流通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报道。
据《河北农民报》总编室主任甄永健介绍,为给菜农提供更多的帮助,今年5月10日,《河北农民报》又以4个版面的篇幅把脉永年蔬菜,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永年蔬菜滞销的深层次原因,对菜农在耕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再次为其拉响市场预警。
怪圈再现
涉农媒体呈现理性
“菜贱伤农——减少种植——价格升高——扩大种植——菜贱伤农”这一循环往复似乎让蔬菜价格陷入一种怪圈。此次,当“菜贱伤农”再度出现,有舆论认为,基于媒体的关注,这两年政府对蔬菜产业的调控力度空前,而媒体放大涨价消息,又给炒作者提供了提价的预期和胆量。
那么,蔬菜价格陷入怪圈究竟谁之过?作为服务“三农”的专业媒体,涉农报刊提供的信息对影响农民种植的有效度又有多高?
对此,长江蔬菜杂志社社长邓德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作为指导农民种菜的专业科技期刊,《长江蔬菜》过去也曾力图从价格预测入手,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但发现费很大气力整理的价格信息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对此,《南方农村报》记者李晓芬深有同感。“其实专业媒体也很无奈,有无力感,很多时候媒体给农民提供的只是技术服务,比如什么是好种子、什么是假种子、如何用肥与施药,但要真正防止‘菜贱伤农’现象出现,需要系统性的工作。”
谈到媒体信息对农民的引导作用,甄永健认为,虽然近年来农民的素质有很大提高,但农村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还很欠缺。农民种植什么大多依据眼前利益,而非经过分析的市场需要。菜农对市场信息的渴求以及信息的闭塞,成为蔬菜价格频现怪圈的主要原因。相较于其他媒体,报纸对农民来说传递的信息非常有限,提供的信息能否最终影响农民的种植结构并不确定。
邓德江也坦言,随着蔬菜种植的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当地政府的引导以及合作社、客商的参与才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