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价已很低却仍滞销。
“烫手”的萝卜不好卖
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关村农民翟和平,今年种植的500亩萝卜喜获丰收,可是萝卜的销路让他犯了愁,水灵灵的萝卜成了“烫手的山芋”。
几天前,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在该县电视台报道了翟和平的萝卜滞销的信息,还帮他在市里、省里的媒体以及网上发帖呼吁。
“到目前,我的萝卜总共卖了8000元,还有几十万斤要寻找销路。”翟和平说。
12月7日,翟和平迎来了一位客商,愿意以每斤7分钱的价格收购20000斤白萝卜。“赔钱已成定局,只希望能尽量挽回些损失。”翟和平算了一笔账:土地承包、耕地、种子、化肥等费用,一亩地的投入在800元左右,再加上收萝卜的人工费,如果萝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损失至少在40万元以上。
承包500亩地,第一季就有了惨痛的教训,翟和平自己也在反思:“明年再种地,一要量力而行,二要科学种田,三要精耕细作。”
武陟县萝卜滞销的不止翟和平一人。12月7日,该县嘉应观乡网友王先生在大河网发帖:他种植的300亩胡萝卜和1000亩大葱没有销售出去,至今还留在田间,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滞销的蔬菜。
俏销的黄瓜受青睐
12月8日,武陟县召开了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全县各个乡镇的代表来到北郭乡西余会村,参观了村里的温室蔬菜大棚。
去年,西余会村流转土地250亩,引进了山东寿光第五代冬暖式温室大棚,种植大棚蔬菜,一期建起60个温室大棚,一个大棚的投入近10万元,从寿光请来的技术员年薪6万元。
“种菜,人才、技术需先行。我们聘请的高级农艺师,手把手指导农民种菜。”燕翔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牛燕军向代表们介绍说。
燕翔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注册了燕翔牌商标,种植的反季节小黄瓜销往郑州各大饭店,供不应求。牛燕军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的年收入在8万左右,一年基本上能收回建棚成本;今年,村里27个蔬菜大棚种植的黄瓜,已全部与郑州的饭店签订了元旦、春节期间的销售合同。
“烫手”与俏销的背后
当“翟和平们”频频因为“卖难”求助于媒体时,西余会村的种植户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烦恼?
专家指出,这其实是不同的种植模式和营销手段的“碰撞”。前者还在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与市场接轨,后者则是用现代农业理念进行规模化种植,两种结局是必然的。改变农民“卖难”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学会“分散”风险。从源头上改变种植结构单一的现象,用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来抵抗价格波动风险;二是要有市场意识,要主动出击与市场对接,为农产品找出路,而不是坐在田头等买家。
除了提高农民的种植观念、科技素质,政府部门也要及时“出手”。据悉,农业部近期将采取措施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即加大信息发布、预警力度,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分期播种、均衡上市;提升生产者包括田头窖储、直销配送、品牌建设等在内的综合营销能力,为农产品营销大户开展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这些措施的实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