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出炉的3月CPI数据,将鲜菜价格推上风口浪尖。武汉蔬菜究竟是涨是跌,昨日(4月10日),武汉市统计局、物价局、农业局分别给出3组数据(详见本报昨日A04版)。为何统计数据有如此大的差距?昨日,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解释,三个数据都准确,各具代表性,但因为三个局的统计方式、计价标准、统计的品种不同,因此出现了这种三个局数据不同的结果。而采集的样本越多,越能反映采价水平。
统计局:
每5天采集29个品种零售价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1.5%,这一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武汉市统计局表示,采价员必须按照统一规范的“定人、定点、定时”原则采集价格。包括鲜菜在内的食品价格,每月采集6次,即每5天就采集1次。
其中,鲜菜价格来自武汉市6大集贸市场以及部分超市。6大集贸市场遍布三镇中心城区,选取的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市场,如武昌的小东门集贸市场、汉阳的琴台集贸市场、青山的红钢城集贸市场等。每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的上午8时至10时30分,采价员就到这6大集贸市场和部分超市定点采集零售价格,采集到数据后立即上报给统计部门。统计部门再根据这6次的价格取平均值。“鲜菜的价格上午和下午不一样,采价员都是上午去采价。”武汉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称。
据了解,采价员每次采集的29个鲜菜品种,是国家统计局统一规定的,这是为了让价格在全国范围内有可比性。这些品种都是大众化的蔬菜,如青椒、茄子、青豆角、大葱、大白菜、莲藕、青丝瓜、油菜、包菜等。
农业局:
采集48个品种的批发价
前日(9日),武汉市农业局给出的统计数据是,3月份的蔬菜批发均价环比上涨6.96%。
农业局昨日解释,上涨6.96%反映的是蔬菜批发价,价格来源主要是白沙洲、四季美、皇经堂三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都有采价员进行采价,采集的是交易量较多的48种蔬菜,其中包括一些新特品种的蔬菜,如荷兰豆、雷笋等。
物价局:
采集14个市场的12个品种
与武汉市统计局、农业局数据截然相反的是,武汉市物价局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蔬菜的综合平均零售价环比下降4.07%。
对此,物价局人士解释,这个数据是通过对7个中心城区的14个集贸市场中,12个市民消费量最大的蔬菜品种进行监测得来的,如小白菜、包菜、土豆等。
区别于统计局的统计方法,采价员每周二和周五上午进行采价,然后将数据汇总,报给武汉市物价局,这个数据反映的是市民常买的蔬菜品种的价格走势。
专家:
采集样本越多数据越准
对于三个局得出不同的调查数据这一现象,记者昨日采访了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他表示,每个数据都有据可依,都是准确的。不过,每个单位的职能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如农业局关注的是批发环节的价格,物价局关注的是最能反映民生的价格,统计局则从全国的角度出发,选取的是大众化的蔬菜,便于比较。
其次,采价方式、监测点选取的不同,得出的数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选择的品种越多,价格波动幅度越大;选择的监测点越多,得出的数据越准确;随机抽取样本比定点抽取样本得出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此外,批发与零售之间有一个滞后期,所以,也可能出现批发、零售环节涨跌不同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