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老百姓不会种菜,是价格太低!”
5月22日是高新区孝义集。趁上班前的时间,记者“赶集”,花3块钱买了2斤黄瓜,芹菜、韭菜都是一块多一斤。上班后,记者到高庄街道采访,来到明利特色蔬菜基地,看到这里的“套袋黄瓜”不是按斤而是按根卖,3.5元一根。
同样是黄瓜,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我们不去评论“套袋黄瓜”的品质,也不去讨论“有机蔬菜”的真伪。单说成本,明利蔬菜一亩黄瓜人工费是1.8万元,各种有机肥料1.7万元。而普通黄瓜的成本不及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所以,“套袋黄瓜”如果拿到集上按“集市价”卖,还卖不够人工费。“一块五一斤,还想买到不打药、很有机的好黄瓜,可能吗?”陈明利说,“不是老百姓不会种菜,是价格太低!”
的确如此。去年陈明利一亩芹菜卖了12.2万元,除去3.5万元成本,还挣8.7万元。而普通芹菜一亩总收入也不到8万元。
同样的蔬菜,不同的种法,不同的价格,但最终还是高价菜的利润高。
“提苗就上粪,有虫就打药,传统‘种菜经’过时了!”
蔬菜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不论是什么菜,都要用肥料,关键是用什么样的肥料,什么时候用肥料。
一亩有机芹菜,使用各种有机肥的费用比一亩普通芹菜的总收入还高,让老百姓怎么种?要想赚钱,只能“偷工减料”,把有机肥变成普通化肥。
“提苗就上粪,有虫就打药,老百姓传统的‘种菜经’过时了!”陈明利说,“事实上,种菜也有学问,还是一门大学问。”
“只要是蔬菜就没有不招虫的,防止病虫害,关键把工作做到前面,真正病虫害来了,不打药谁也治不了。”陈明利说。“我这芹菜施的肥料主要是雕粪,所以很脆很甜,在北京市场每公斤能卖到76元。”“蔬菜大棚都用上了空调,尽量避免不正常气温带来的影响。”陈明利向记者讲起他的蔬菜,满嘴的学问。
在明利蔬菜基地,记者看到了“阴阳大棚”,棚内装有水暖空调,阳面是冬暖大棚,种黄瓜和西红柿,阴面种菠菜。这都非常讲究,不是想种啥就种啥。
“会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学生只会上网查资料。”
到超市里去看看,寿光燎原的蔬菜很多,价格是我们当地菜的2—3倍,虽然贵,但是卖得很快。
怎么才能让蔬菜卖上高价呢?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人家的蔬菜都建有无公害生产基地,都有“身份证”(注册商标)。
怎样种“有身份证的菜”?一家一户恐怕很难,必须走合作社的路子,统一标准,规范种植。
经过几年发展,明利蔬菜合作社发展社员248户、8000多亩合同基地。但谈及未来发展,陈明利也流露出些许焦急和无奈。“缺人,缺会种地的人。”陈明利说。“每年大学毕业生不少,你可以招一批。”记者说。“大学生不会种地,只会上网查资料。”
在示范基地,记者注意到,在田里干活的大多是老年人。“平均年龄到了63岁,菜农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愿意种地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61岁的丁玉安长年在基地打工,用他的话说,自己种了一辈子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再种地了。“种地劳动强度大、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化肥农药种子又一个劲儿涨价,导致种田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付出多、收入少,甚至还可能赔钱。辛苦耕作一季,还不如外出务工一个月,所以种地的人尤其是有文化的种地人越来越少了。”陈明利道出了年轻人不愿务农的症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