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农机的轰鸣声安静下来,夏粮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脸上。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农业成为了突出亮点:粮食在“八连增”高平台上继续增产,夏粮总产量达到2599亿斤,比上年增产71亿斤,增长2.8%。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增速已经连续10个季度快于城镇居民。
宏观经济专家表示,“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农业农村经济的好形势,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管理好通胀预期、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实,农业带给我们的惊喜远不止此。回望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增产”、“增收”、“跨越”成为“三农”关键词。十年间,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农民收入也同步“八连快”,“三农”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三农’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等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形成了日益完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框架体系,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农民负担做“减法”
取消农业税,开启农民休养生息新时代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有一尊被永久收藏的“告别田赋鼎”,这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河北省灵寿县一位农民自费铸造捐赠的。青铜大鼎诠释着亿万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的衷心拥护。
“祖祖辈辈都要缴的‘皇粮国税’,没想到在我们这一代取消了,共产党为俺们农民办了件大好事。”回忆起税费改革,种地多年的山东省德州市腰站镇农民王俊莲十分感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三提五统’、集资摊派等税费不少,一年到头除了吃饭基本剩不下多少”王俊莲说,“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庄户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王俊莲的经历,是亿万农民税费变迁的缩影。
上世纪末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体制机制等原因,农民不仅要缴纳农业税,还要承担许多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费用,再加上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负担日益沉重。“农民真苦、农村真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中央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加速补齐“三农”这块短板。
攻坚从减轻农民负担开始。2000年,国务院率先在安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减负不易,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更难。中国能否摆脱历史上税制改革循环往复、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黄宗羲定律”?为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初步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33631个乡镇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改革,占乡镇总数的98%。
以增强基层政府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截至2011年底,有27个省份对1080个县实行了财政直接管理,2.93万个乡镇实现了“乡财县管”。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使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市场化运行的轨道;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规范了农民出资出劳,调动了农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通过构筑长效机制,一系列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大大缓解,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
统筹城乡做“加法”
实行农业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取消农业税,迈出了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步,此后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强农惠农富农的步伐继续加快。
“今年病虫害特别厉害,多亏了国家的‘一喷三防’补贴政策。要是没有这项政策支持,不做统一喷防,每亩至少要减产500斤!”颗粒归仓,让河南省许昌县五女店镇南街村种粮大户赵保献悬着的心落了地。“今年的亩产能达到1100―1200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呀!”
如今,农民不但“种地不再交税”,而且还过上了“国家给补贴”的好日子。近年来,在少取或不取的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多予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向广大农民发出了强烈而明确的信号。
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相继实施,农业补贴从2002年的一项扩充到2006年的四项,补贴资金规模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10年累计安排7631亿元。
确保农民种好粮的同时,国家又通过粮食收购托市,为农民种田托底。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2008年以来,又出台了重点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粮食收购价格逐年提高,农民的丰收果实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主产区是粮食稳定发展的大头。为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增产,2005年国家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08年国家又出台了产油大县奖励政策。8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1331亿元,政策惠及1000多个产粮大县和900多个产油大县。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农业补贴已覆盖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农村金融保险和生态环境等农业生产的多个领域,形成了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收入性补贴与技术性补贴相配套的框架体系,充分拓展了支农投入增加的空间。
好政策要有好效果,离不开高质量的落实。十年来,农业补贴资金使用不断规范。政策落实过程中,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调整,不断修改完善补贴政策管理办法,推行补贴公示制度、发放补贴明白纸,实行“一卡通”兑付,建立补贴信息网络,以及严肃查处重大违规事件,努力确保不折不扣地将补贴兑付到农民手中,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效益。
农业生产补贴理顺了,公共财政开始更多关注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劳动力培训和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农村能源等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支持范围。10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从2003年的214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7.7亿元,今年“三农”预算支出更是增加到12286.6亿元,“三农”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减法”“加法”聚合力
政策效应凸现,“三农”发展再迎黄金期
惠农政策春风化雨。
免除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的实施,激发了“三农”的发展潜力,10年来广袤田野捷报频传,农村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粮食生产“八连增”。好政策是“定心丸”,“多予、少取、放活”支农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打破了“两丰一歉”的传统周期波动,而且首次站上了1.1万亿斤的新台阶。从2004年恢复增产到2011年,粮食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今年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目前秋粮也长势良好,有望实现“九连增”。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生产步步高,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了“定盘星”。
农民收入“八连快”。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充满活力,随着国家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和最低收购价等保护农业生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更是延续了强劲增长势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4%,超过了GDP增幅。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的可喜现象,农民吃穿住用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小康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工农城乡利益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事情农民办的传统理念和制度安排,带来了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变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农村社会事业短板加速补齐。十六大以来,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也加速推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十年“三农”交出了精彩答卷,我们有理由对农村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